案例展示

以“小、快、灵、轻”应对“急、难、险、重” 武汉地铁建成“全覆盖”应急救援网

来源:贝博app体育官网下载最新下载    发布时间:2024-02-25 13:00:38

  做好风险管控是开展地铁建设、运营的前提。针对武汉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2018年起,武汉地铁集团启动轨道交通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江岸区和青山区各建成一处。

  5年间,基地以“实战能力”为导向,强化应急救援人员能力水平建设的同时,着力提升装备科技含量和迭代速度,以“小、快、灵轻”应对“急、难、险、重”。

  武汉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应急救援网络已实现武汉市近300处地铁站点全覆盖,不仅有效护航地铁建设和运营安全,还为武汉市、湖北省乃至全国充实了应急救援力量。

  走进位于江岸区赵家条附近的中铁十一局集团工程抢险应急救援队驻地,院内车辆、装备有序排列摆放,队员们分别穿着蓝色、红色连体衣,时刻处于备勤状态。

  队长吴志华介绍,应急救援队目前共有40余名队员,各式车辆10余台、各类装备数十台套,主要负责处置长江以北各区地铁建设、运营过程中出现的情况。

  “地铁建设和运营中发现的隐患或者出现的情况,处置过程务求一个‘快’字。”武汉地铁集团桥隧公司工程管理部经理唐飞说,站点基坑、行车隧道内若发生突发情况,必须第一时间抽排、封堵,确保建设进度和安全运作不受影响。此外,针对已经建成投用的线路,定时进行维护也要做到高效巡查尽快处置,提前将风险掐灭在萌芽状态。

  “从一开始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对地铁应急救援工作整套流程熟练掌握,高效响应的背后得益于整个队伍体系的不断健全。”唐飞说,针对地铁建设、运营过程中千差万别的情况,应急救援队针对性制定了工程项目施工手册和应急预案,同时还配齐各类人员、建立台账档案,形成长效机制,确保队伍稳定、技术熟练、配合默契。在每年雨季和冰雪天气来临前,基地还会组织对应急抢险人员、装备、物资进行专项验收,确保应急处置防线固若金汤。

  吴志华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应急救援队除服务武汉地铁建设、运营外,还被省应急管理厅授牌“湖北省轨道交通工程应急救援基地”,可参与全省范围内轨道交通工程各类情况处置。“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灾害期间,我们也曾参与救援。”

  唐飞说,武汉轨道交通已走过近20年风雨历程,随着建设、运营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应急救援基地的处置能力和建设数量也要适应新的要求。当前,该集团正在东西湖区建设该市第三处应急救援基地,投用后应急救援网络将更完善。

  唐飞和记者说,如今的应急救援,正在以“小、快、灵、轻”装备替换过去的“傻大黑粗”,用更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应对“急、难、险、重”问题。

  “这个排水单元功率能够达到45千瓦,体积只比书包大一点点。”唐飞说,过去排水单元采用铸铁制成,重量达数百斤,但功率只有15千瓦,难以应对大型抽排任务,搬运起来也非常不便。新款排水单元采用合金制成,重量仅70斤,小时流量可达2500立方米,既便携又高效。

  应对隧道基坑渗水、地面施工打穿管片等突发情况,需第一时间使用注浆机向裂缝、穿孔处注入快干水泥或树脂进行封堵。如何迅速将设备运到现场,考验应急救援水平。

  传统注浆设备将动力、电力、液压单元集成在一起,重量可达数百公斤。“隧道中段发生涌水,我们只可以从两头乘坐电梯进入,再往事故现场赶。”唐飞说,这显然不利于高效处置。

  新的理念,是将一体化注浆机拆分为三大件:电力单元装上拉手后可以拖着走。液压单元从铸铁材质改为合金材质,一个人就能拎起来。动力单元安装锚点,两个人使用一根钢管就能挑起来。

  吴志华介绍,锤炼应急救援战斗力过程中,队员们热情参加装备改造工作,不断的提高易用性和实用性,期间产生大量发明创造,目前已获批6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软件著作权。

  “装备越来越小巧,运输越来越方便。不管哪里发生情况,只要人能到装备就能到。”唐飞说,装备“鸟枪换炮”让救援队从接到任务到开始处置的时间大幅压减。